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站在白宫外的空地上,面对临时架起的话筒时,他身后是庄严的白宫建筑群,身前是简陋的临时设施。 这场被外媒戏称为“摆摊式”的记者会,与2023年他首次访美时在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并肩亮相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2025年10月的这次访问,泽连斯基遭遇了全套冷遇:没有红毯,没有高级官员接机,会晤延迟半小时,甚至连记者会都被安排在白宫外围栅栏旁的空地。
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却与特朗普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话会谈。 这种反差凸显出美国对乌政策的转变,以及普京在停火问题上的战略考量。普京拒绝特朗普的立即停火要求,正基于一个冷酷判断:军事目标优先于外交姿态。
泽连斯基此次华盛顿之行充满尴尬。 他刚落地就体会到“无人问津”的滋味——没有任何美国政府官员接机,孤零零下榻到迎宾馆。 原定会晤因美方“没结束上一场活动”而推迟半小时。 会谈仅持续两个半小时后,他申请在白宫内召开记者会的请求被直接拒绝,最终只能在对公众封闭的公园空地上,用一张小桌子、几个话筒凑成临时会场。
会谈桌上的博弈比冷遇更令人心寒。 泽连斯基此行的核心目标是争取“战斧”巡航导弹,甚至提出用乌克兰国产无人机交换,但被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当场笑拒。 据知情官员透露,特朗普在会谈中多次爆粗口,还把乌克兰前线地图扔到一边,直言“要么和俄罗斯达成协议,要么被摧毁”。
就在泽连斯基遭受冷遇的同时,特朗普与普京的互动却异常频繁。 两位领导人进行了长达2小时28分的通话,创下俄美领导人通话时长纪录。 通话后,特朗普原计划赴匈牙利布达佩斯与普京会面,尽管该计划后续出现波折。 这种“美俄互动优先于美乌沟通”的排序,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美国外交重点的转移。
普京对特朗普的停火提议不屑一顾,源于他坚信俄罗斯正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据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透露,普京的目标是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这四个乌克兰东部地区。 在普京看来,如果现在停火,“无论是俄罗斯人民还是军队都不会理解这一决定”。
普京的信心部分来自于战场形势。 俄军在东部战线稳步推进,使普京认为乌军已进入“系统性疲弱”阶段。 虽然西方评估认为俄军夏季攻势推进缓慢,但克里姆林宫相信未来几个月将迎来决定性突破。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援助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 2025年2月起,美国停止了对乌克兰的大部分军事援助。 乌克兰驻美国大使表示,从11月1日起,美国将不再提供任何援助机制,无论是租借法案还是其他计划。 特朗普政府坚持将“美国优先”置于首位,认为无休止的援助无法为美国带来足够回报。
美国对乌政策的转变迫使欧洲国家承担更大责任。 英国追加了45亿欧元援助,挪威和丹麦也采取补充措施,欧盟则通过“乌克兰设施机制”统筹资源。 然而,欧洲的补位并非没有困难,国防工业产能不足,援助效率低下,许多国家财政压力增大。
在这场复杂博弈中,普京展现出了敏锐的战略眼光。 一个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话,帮助他实现了多个战术目标:成功推迟了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决定,分化了美国与乌克兰、欧洲的关系,促使美国参议院暂停了对俄二级制裁法案的表决,并暴露了美国对乌援助即将全面停止的现实。
乌克兰面临的困境不仅来自战场,更来自外交舞台。泽连斯基在白宫外的记者会上说:“希望围墙内的人还记得栅栏外还有一场战争”。 这句话道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 但真正能结束战争、守护尊严的,从来不是他国的援助承诺,而是自身的坚韧与团结。
随着美国对乌政策转变和普京坚持军事目标,俄乌冲突进入一个新阶段。 战场上的胜负仍不确定,但外交舞台上的博弈已经更加明朗。 普京拒绝立即停火,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也是看穿了西方内部的分歧与疲惫。 在这场持久战中,时间既是武器也是风险,而普京显然押注乌克兰及其西方支持者将先于俄罗斯耗尽耐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