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条命,在加沙的废墟里化作数字,化作一地尘埃。
10月17日,拉法口岸又一次炸响,爆炸像是某种末日警钟——再响不过三秒,协议变废纸,再没有人会期待哪怕一页和平条款能幸存于硝烟之下。埃及刚递上的协议还带着汗湿笔迹,却被一群西装革履的强硬派用手直接撕成碎片。和平,在某种意义上,是死在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里。
有人问,这到底哪里不对劲?怎么会一场本该终结争端的协议,瞬间就撞上了战争的发动机?答案很简单——以色列的政坛,如同一个捏满烈性的炸药包。所有安全部长、财政部长,名字一念出口,刀光剑影。只要哈马斯还敢呼吸一天,极右翼就不肯让战争熄火半分。撂挑子、威胁退盟,和他们的声音一样尖锐。
于是炸弹落下的那一刻,没人在乎协议签了没签,爆炸成了给强硬派加冕的好理由。开疆拓土,彻底清除,一副“不给哈马斯留后路”的剧本,比什么协议流畅多了。
其实,极端的逻辑根子早就在以色列的历史里扎进去了——对加沙一直有种莫名的贪念。过去玩的是“养寇自重”,巴勒斯坦分裂,哈马斯就像一枚棋子,随时能拖住对手。可是2023的那场“阿克萨洪水”行动,唤醒了所有人的仇恨——以色列再也不甘只做操控者,要亲自成了清算者。
大家说哈马斯无路可退,看数据就知道了,十八年统治换来满身伤痕。十五个月,每个月有三千多条生命被炸碎,九成民居都塌了,只剩些残破的水泥骨头。这种疯狂下,哈马斯只能一退再退,甚至愿意把自己并入未来的国家军队,妥协到骨子里。但以色列坚定回复:“不够,不够,一个哈马斯成员都要彻底消灭,才能踏实。”偏执像一堵墙,根本没给和解留缝。
更讽刺的画面是协议诞生那一刻,美国主场,但以色列和哈马斯的人居然一个都没露脸。内塔尼亚胡取消行程,哈马斯干脆不承认条款——协议,成了无人参加的“空宴”。坊间传闻,协议不过是特朗普冲击诺贝尔奖的道具。如今奖项黄了,美国的热情也退了,只剩纸制的文件,一戳就透风。
美国的操作更让人发笑。拉法爆炸第二天,指责哈马斯破坏停火,国务卿鲁比奥还发誓支持“根除哈马斯”大业。所作所为,无非就是给以色列配好弹药,授予合法“清空加沙”的授权。推着加沙成立一个亲以色列的政府,顶着联合国两国方案嘲笑世界秩序。美国喊着和平,手里掂量的全是政治算盘。
现在的加沙是什么样?遍地死结。宗教仇恨、地缘博弈,偏执极端就像三根大钢钉钉进普通人的灵魂里。哈马斯撤一步失去民心,走一步死得更彻底。以色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