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力量在暗流中博弈,投资者紧盯着政策动向,金融圈里的小道消息开始疯传,谁都不敢松懈——毕竟,一场大会随时能让风向彻底逆转。
时间线回到2025年7月中旬,国常会刚刚开完,官方态度已经很明确:内需要拉起来,消费、投资、房地产一个都不能掉链子,这种背景下,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变得更加敏感。
数据写在纸面上,GDP同比增长5.3%,外贸依然撑起大半边天,高技术制造业、半导体、装备制造都在发力,消费端也有了点回暖的苗头,可谁都清楚,房地产业的低迷还没过去,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滑5.5%,二季度跌幅甚至更大。
宏观层面看起来还算稳,但内需的短板始终扎在心口,尤其是房地产的拖累——投资增速的回落不只是数字问题,更是一种信心的消耗,投资人、开发商、购房者,大家都在观望。
7月16日,国常会专门提到“做强国内大循环”,这四个字其实是给下半年的政策定了调子,市场普遍预期后续还会有增量政策出台,大家都在猜,到底会有多大的动作,谁能分到红利。
消费这块,官方思路基本明了,提高最低工资、加大税收调节、完善社保,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兜里多点钱,毕竟,没有消费能力,哪来的内需?再说“以旧换新”、服务消费、育儿补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政策力度不能光说不练。
基建投资也是重头戏,特别是像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这样的大项目,总投资1.2万亿元,相关行业的盘子一下就大了,钢铁、有色、建材全都沾光,这种项目不仅拉动短期需求,也在布局长期发展。
房地产依然是谜团,去年底说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还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这些话听起来很美,执行起来却难免有水分,政策如果再不细化,楼市的信心很难真正恢复。
今年上半年GDP已经冲到5.3%,下半年只要4.7%就能完成全年目标,强刺激反而成了多余的事,这就决定了政策不会一味猛推,更多的是“托而不举”,留出空间给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
回到现实,2025年物价还在低位徘徊,PPI连续33个月负增长,这种局面对企业和老百姓都不是好事,尤其是企业之间的“内卷”竞争,价格战越打越凶,利润被一点点挤掉,创新动力也跟着消耗。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专门点名“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这个信号非常明确,政策重心正在转向“反内卷”,行业规范、产能退出、市场秩序,都会成为下半年工作的关键词。
7月16日的国常会还提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规范竞争,7月18日有关部门又约谈了外卖平台企业,要求“理性竞争”,背后的逻辑很清楚,市场不是越便宜越好,良性生态要靠大家共同维护。
“内卷”问题说到底,就是企业疯狂压价,投资、研发、服务全都被挤到边缘,长远来看,不仅企业活不下去,整个经济的质量增长也会被拉低,结构失衡、创新停滞、债务风险,这些问题迟早会浮出水面。
整顿“内卷”不是一句口号,政策要落到实处,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地方保护和低价倾销的集中整治,这些都要同步推进,只有把规则立住,企业才有活路,行业升级才有希望。
传统产业升级也是大势所趋,机械、汽车、电力装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很快就要落地,无论是产能置换、技术升级,还是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都是为了让旧产业焕发新活力。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这些新兴产业也不会被落下,政策会鼓励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产业链升级,这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外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资流动变得更加谨慎,中央政治局会议势必会把稳外资放在议程前列,深化营商环境、落实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是为了给外企吃下定心丸。
“一带一路”相关项目还会继续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外资准入放宽也在酝酿中,只有不断高水平开放,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进来,给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水。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25年已经成为国家层面重点发力的方向,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政策加码,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会是重要抓手。
十四五规划到了最后一年,十五五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会议上有可能会透露更多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为未来五年定下基调,这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会有深远影响。
但也有隐忧,政策落地速度、行业整顿力度、外部环境变化,都可能带来新的波动,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短期震荡,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做好风险防范。
2025年的夏天,A股和政策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每一次会议、每一项部署,背后都是复杂利益的角逐,谁能笑到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风云变幻。
A股冲刺3600点,政策风暴前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