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风浪,从来就不平静。但最近这片海域的戏码,着实有些让人眼花缭乱。
先是美军在南海连摔两架舰载机——F-35C一头扎进大海,“鱼鹰”倾转旋翼机也迫降坠毁,砸得美国海军颜面生疼。然而,当摔飞机的视频还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疯传,看热闹的围观群众还没散场,美国媒体就放出风声:印太司令部已悄悄下令,准备在南海搞一场“武力展示”行动。
按照美国CBS电视台的说法,初步计划是从菲律宾海岸,用“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朝黄岩岛附近海域发射几枚远程导弹。美方放话说是要“震慑中方”,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就是街头混混打了败仗,回头砸自家玻璃窗壮胆,非要“找回场子”吗?
但这场看似强硬的“秀肌肉”,仔细一品,却透出三重难以掩饰的尴尬。
第一重尴尬:摔飞机丢的人,火箭炮能捡回来?
半小时内连摔两架顶级舰载机,这不是普通的“水逆”,而是赤裸裸的“事故链”。F-35C如今还在南海海底躺着,仅打捞成本据说就高达数亿美元;“鱼鹰”的残骸照片更是传遍网络。这种级别的连环事故,暴露的是美军战备状态、训练水平和装备可靠性的系统性问题。
如今想靠几发火箭弹就把面子挣回来,好比一个运动员在奥运赛场连续摔跤,回头却在社区运动会上炫耀自己会做广播体操。声势造得再大,也掩盖不了核心战斗力的折损。
更何况,“海马斯”虽然在中东战场表现不俗,但放到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完善的南海,究竟能有多大威慑效果?美军自己心里恐怕也得打鼓。
第二重尴尬:“借地发射”暴露的战略虚弱
最讽刺的是,这场号称“展示美军威力”的行动,居然要借菲律宾的场地。从吕宋岛发射火箭弹,打黄岩岛附近的目标——地图上画条线就知道,这分明是刻意营造“前沿部署”的态势。但借别人家院子舞刀弄枪,本质上暴露的是美军在南海缺乏可靠支点的困境。
当然,在中美博弈的当下,菲律宾愿意“出借”国土,自然有它自己的小算盘。但美军这种“借力示威”的行为,反而把自己的战略软肋亮给了世界:在远离本土的西太平洋,美军越来越需要依赖盟友提供“跳板”。
这种对地理严重的依赖一旦被对方摸透,就成了七寸。真要到了关键时刻,这些“跳板”自身难保时,美军还秀得动吗?
第三重尴尬:误判形势的“路径依赖”
中方说得再清楚不过:美军在南海频频出事,根本原因在于常年累月的抵近侦察、炫耀施压。这种高强度的军事挑衅,本身就是事故温床。如今不反思不收敛,反而要加码“武力展示”,简直是抱着火药桶点烟——自找难堪。
美军似乎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总以为展示硬实力就能吓住人。
但时代变了。当对方拥有同样甚至更强的反制手段时,这种远距离秀肌肉就成了高风险、低收益的赌气行为。更何况,在南海玩火,一旦失控,引发的连锁反应谁承担得起?
更深层的问题:美国南海战略的“空心化”
说到底,这场“武力展示”闹剧,反映的是美国南海战略的日渐空心化。除了军舰军机来回穿梭、偶尔拉盟友搞联合军演,美国始终拿不出一个能让地区国家信服的政治解决方案。反而其军事存在本身,成了南海局势升温的催化剂。
有意思的是,美军摔飞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不应成为域外大国炫耀武力的竞技场。”
这话虽然说得客气,但分量着实不轻。南海沿岸国这些年看得明白:谁在建设,谁在破坏;谁在搅浑水,谁在护和平。
尾声:自信的淡定与焦虑的喧嚣
就在美军筹划“秀肌肉”的同时,中国海军某舰队正在南海某海域进行实战化训练。没有大张旗鼓的媒体报道,没有刻意渲染的“威慑信息”,只有扎实的演练和默默的备战。
两种态度,两种姿态。一个自信淡定,一个焦虑喧嚣。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美军真要“找回场子”,最好的方式不是发射几枚导弹,而是好好检修飞机,加强训练管理,别再闹出连环摔机的笑话。毕竟,真正的强大不需要时时刻刻挂在嘴边,更不需要靠砸别人家门窗来证明。
南海很大,容得下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但南海也很小,经不起无休止的军事冒险。倘若有人非要一意孤行,那不妨重温一下中国那句古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话在南海,可是有过先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