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份证和户口本就像空气一样,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没有了,那真是寸步难行。
买张火车票、去医院挂个号、办张银行卡,哪一样离得开身份证明?
可您想过没有,就在我们身边,真的就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血有肉地活着,但在国家的户籍系统里,却是一个找不到任何记录的“透明人”。
最近,在宁夏银川,就发生了一件特别暖心的事。
一位叫秦贵民的八旬老人,在拿到一本崭新的户口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都活了八十多岁了,今天终于有了户口,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还是社会主义好呀!” 这本小小的户口簿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这件事的主角,是居住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宁红福利院里的26位特殊居民。
他们不是普通的住户,而是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因为无处可去而寄养在这里的流浪乞讨人员。
秦贵民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在被救助站收留之前,没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没有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地伴有智力、精神或者肢体上的残疾,没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身份信息,也联系不上亲人。
说白了,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户”。
“黑户”这两个字,听着简单,可压在他们生活里的分量,却是沉甸甸的。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看病。
咱们普通人有个头疼脑热,拿着医保卡去医院,挂号、检查、拿药,走完流程自己掏不了多少钱,大部分国家都给报销了。
可他们不行。
福利院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最怕的就是他们生病,尤其怕生大病。
一旦有人需要住院手术,送到医院,人家第一件事就是登记身份信息,可他们什么都提供不了。
最后只能由救助站出面,用现金垫付所有费用,一分钱都不能少。
一次两次还能扛,可这是26个人啊,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
这笔开销对依靠财政拨款的救助站来说,就像一个无底洞,压力非常大。
除了看病,还有生活保障的问题。
我们国家现在对困难群众的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就是“低保”,还有针对残疾人的各种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
这些都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
但享受权利的前提,是你得先被国家系统承认是一个“公民”。
这26个人,因为在系统里“查无此人”,自然也就没法申请这些保障。
他们能活下来,全靠救助站提供的吃穿用度,这更像是“慈善救济”,而不是堂堂正正地享受公民“权利”。
这其中的差别,不仅仅是钱的事,更关乎一个人的尊严。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上个户口吗?
公安局给办一个不就完了,怎么会这么难呢?
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
咱们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一套非常严谨的系统。
给一个人登记户口,需要有出生证明,需要父母的身份信息,需要有明确的来龙去脉。
这么严格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真实唯一的,防止有人伪造身份、拥有双重户籍,甚至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改头换面”。
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面对这26位“身份空白”的人,公安部门其实早就想了很多办法。
今年4月份,银川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民警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就去了福利院。
他们带着最先进的人脸识别设备,挨个给这26人拍照,然后把照片放进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里进行海量比对,希望能帮他们找到家人。
可是,结果让人很失望,没有任何一条信息能对得上。
这也难怪,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在几十年前就和家人失散了,那时候的技术条件远不如现在,可能根本没留下什么照片档案。
几十年的风餐露宿,也早已改变了他们的容貌。
想通过“寻亲”这条路帮他们恢复身份,基本上是走不通了。
那直接给他们新办一个身份行不行呢?
这里面的风险就更大了。
万一这个人其实在老家有户口,只是自己说不清楚,那给他新办一个,不就成了双重户籍吗?
这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更严重的是,万一他以前犯过罪,是个在逃人员,给他一个全新的合法身份,不就等于放跑了一个坏人,给社会埋下隐患吗?
所以,公安部门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不能出一点差错;另一边是26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
这个难题,就像一个解不开的结。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
银川市公安局没有因为困难就说“办不了”,而是联合了市民政局、市救助站等好几个部门,坐在一起反复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最终,他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管理办法》这份政策文件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这份文件,正是为了解决这类历史遗留的户籍难题而出台的,它体现了我们国家治理水平的进步,从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向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转变。
依据这份文件,银川的各个部门共同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是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和公开的社会公示。
公安民警再次来到福利院,非常细致地为这26人采集了指纹、血样等生物信息,并全部录入数据库。
这么做是为了“留个底”,确保万一将来有一天,通过技术发展或者其他途径确认了他们的原始身份,可以立刻进行信息追溯和合并。
同时,他们把这26人的基本情况,通过媒体和社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示。
这既是为他们寻亲做最后的努力,也是把整个办理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防止有人钻政策的空子。
公示期满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解决“户口落在哪里”的问题。
既然他们没有自己的“小家”,那就由政府为他们建一个“大家”。
经过协调,最终决定,将这26人的户口,统一登记在“银川市救助管理站”的集体户上。
这个“集体户”,就相当于一个单位的“大家庭户口本”,救助站就成了他们法律意义上的“家”。
这个办法,非常巧妙地解决了他们没有固定住址和监护人的核心难题。
所有程序走完,公安部门正式为他们制作了崭新的户口簿和身份证。
当民警把那本还带着油墨香的红色小本子交到秦贵民老人手里时,老人激动的心情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这本户口簿,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是一把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从这一天起,他们不再是“黑户”,他们可以像所有银川市民一样,去办理居民医疗保险,以后生病住院再也不用愁了;他们可以去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堂堂正正地享受国家福利;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坐火车、住旅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它给了他们一个在这个社会上的明确坐标,一个被承认、被尊重的身份。
它告诉他们,也告诉所有人:你不是被遗忘的人,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银川市的一员,国家和社会都在关心着你。
银川市的这个举动,看似只是解决了26个人的户口问题,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为全国其他地方如何解决类似的疑难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它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只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更要看它如何对待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当一个城市愿意动用这么多公共资源,为一个流浪的人找回身份时,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温暖和自豪。
这也让我们对“国家”这个词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国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政策、一个个为民办事的公务人员、一件件温暖人心的实事构成的。
它就像一张巨大的安全网,努力确保在前进的路上,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