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刀终于砍下来了! 7月31日,他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近70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税率从10%到41%不等,一周后正式生效。 可这份名单里偏偏少了一个最关键的名字:中国。
白宫发言人被记者追问时,只轻飘飘甩出一句“太忙了没顾上”,但明眼人都懂,美国根本不敢和中国彻底撕破脸。 毕竟5月中美刚在日内瓦达成协议:双方暂停互相加征的惩罚性关税90天,中国保留10%基础关税,美国则搁置了原计划追加的24%关税。 约3800亿美元的商品,从半导体到新能源产品,暂时躲过了关税大棒。
这结果来之不易。 要知道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叠加征收的关税最高达145%,5月协议后才压到30%。 而这次全球加税行动中,其他国家可没这么幸运:叙利亚被课以41%的“榜首”税率,缅甸、老挝挨了40%重锤,东南亚国家普遍扛着20%左右的税,连拒绝妥协的印度也被直接砸了25%关税。
至于日本、韩国这些“听话”的盟友? 特朗普给了15%的“友情价”,欧盟则被要求把关税“补足”到15%。
美国财长贝森特的操作更耐人寻味。 他刚宣布“因稀土问题制定的12项反制措施全部撤销”,转头就在社交媒体上把中美关系定义为“两个伟大国家”的互动。 过去五年,华盛顿对华的标准称呼可是“战略竞争者”“系统性对手”。
词汇转换背后藏着赤裸裸的现实:7月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环比暴涨660%! 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叫苦不迭,F-35战机生产成本因断供风险飙升300%。
中国捏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只需调整出口许可审批节奏,就能卡住美国高端制造业的脖子。 作为交换,美国悄悄放宽了部分芯片技术限制,英伟达新型芯片和EDA软件恢复了对华出口。 这种相互拿捏,让特朗普政府内部吵翻了天。
强硬派坚持高压路线,务实派却担心贸易战反伤美国经济。 贝森特甚至公开挑战总统的“最后期限不可动摇”原则,放话称“即使8月1日恢复征税,各国仍可继续谈判”。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贸易代表格里尔也暗示关税可能延期。
分裂直接体现在行动上。 特朗普一边对拒不让步的印度立即加税,一边却给墨西哥90天缓冲期;刚签署全球征税令,转头又对中国网开一面。
但这绝非善心大发,新政里藏着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对经第三国“转运”避税的商品,美国将征收40%重税及罚款。 越南就因承接中国产业链转移,被额外加了20%关税,还要面临转口审查。
中国没高声抗议,但反击来得更快。 7月30日海关数据显示:中国从俄罗斯原油进口环比上涨3%,对美铜进口却缩减50%,这是对美方要求停购俄石油的无声回击。 隔天,中国国防部宣布中俄海军将举行“海上联合-2025”军演。更狠的是产业链“跳岛战术”:企业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墨西哥、匈牙利等国,通过离岸制造绕开美国关税壁垒。
这套组合拳让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威力大减。自5月关税暂停以来,中美贸易流量稳步回升,7月上半月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量飙升至352.8公吨,较此前低谷增长数倍。 美国芯片企业也悄悄恢复部分对华供货。 连规则制定权之争都升级了:中国政府在7月26日提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总部可能设在上海。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似凶猛,实则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耶鲁大学测算显示,新关税可能导致美国家庭年消费成本增加2800美元。280亿美元的单月关税收入创下历史新高,但代价是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商被迫涨价,部分商品涨幅达15%。
福特和通用汽车警告,每辆车成本将增加1800美元,2025年利润可能缩水25%,还要裁员1.2万人。
全球更是一片哀嚎。 德国对美出口预计下降15%,损失约2000亿欧元;日本出口规模或减少3.7万亿日元;东南亚对美出口可能萎缩180亿美元,波及300万就业岗位。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怒斥“这是对盟友的背叛”,加拿大直接骂特朗普是“不稳定伙伴”,印度则加速推进与欧盟的贸易谈判。
特朗普设下“一周缓冲期”,表面留有余地,实则暗藏政治算计,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中西部摇摆州的蓝领工人最爱听“美国制造”口号。 但关税收入的60%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相当于变相加税。 当各国供应链重组加速、区域合作升温时,这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豪赌,正把世界拖向分裂贸易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