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带来的一大批月球上的照片,这可让咱们这些航天迷们过足了瘾。
这些照片跟以前的不太一样,清晰度高得吓人,感觉就像是站在月球上自己拍的一样。
嫦娥五号这次的任务很特别,是去月球上挖点土然后带回来,所以它没有带那种可以在月球上到处跑的月球车。
拍照的设备,基本上都是固定在着陆器上的。
这个着陆器和上升器是个组合体,一起降落在月球表面,干完了活,上升器再自己飞走。
在这些照片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就是嫦娥五号的着陆腿,在月球表面砸出了几个挺明显的坑。
但是,你要是回头去看半个世纪前美国阿波罗登月的照片,就会发现他们的登月舱下面,几乎没什么痕迹,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咱们的技术考虑得更周到。
嫦娥五号的着陆器在快要碰到月球表面,大概还有两米高的时候,它的主发动机就提前关机了。
你想想,一个几吨重的东西从两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虽然月球引力小,但冲击力还是有的,所以着陆腿下面的缓冲足垫,就在松软的月壤上砸出了坑。
那为什么要提前关机呢?
主要就是为了别扬起太多的月球尘土。
月球上的尘土非常细,跟面粉似的,要是发动机一直对着地面吹,那不得搞得尘土飞扬,万一这些尘土飞到采样设备或者其他精密仪器上,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咱们的工程师宁可让它“硬着陆”一点,也要保证采样的环境干干净净。
反观阿波罗登月舱,它的发动机是一直工作到完全接触月面后才关机的,整个过程更平缓,冲击力小,自然就没留下什么明显的坑。
两种不同的着陆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设计思路,但咱们嫦娥五号的这种方式,显然对后续的采样工作更加有利。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次任务的大功臣,那个负责挖土的机械臂。
嫦娥五号带回来的1731克月壤,其中一大部分,差不多1.5公斤,都是靠这个机械臂挖的。
另一个钻取设备是垂直往下钻,没得选,落在哪就钻哪。
但这个表取机械臂就不一样了,它非常灵活。
这个机械臂,简直就是个全能选手。
它有四个关节,展开后有4.3米长,可以在着陆器周围一大片区域里自由选择“下勺”的地方。
它的末端,也就是那个“勺子”,学名叫“表取采样器”,设计得特别巧妙。
这个采样器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叫采样器甲,它有三个功能:铲、挖、捡。
松软的月壤,用铲和挖就行。
要是看到小石块想捡起来,两个功能配合一下,就能像个爪子一样把它夹起来。
我们后来看到的机械臂把装满月壤的罐子提起来,用的就是这个“拾取”功能。
另一部分叫采样器乙,是用来对付比较硬的石板地面的,它可以在上面进行浅层的钻孔取样。
不过,这次嫦娥五号的着陆点选得太好了,周围全是松软的好土,所以这个采样器乙根本没派上用场,全程都是采样器甲在表演。
这个机械臂不光有力气,还有“眼睛”和“触觉”。
在那个像勺子一样的采样器侧面,有一个圆盘状的东西,那是它的“手腕”,里面装了各种驱动零件。
更重要的是,它还集成了“月球触摸传感器”,机械臂就是靠它来感知自己是不是碰到了月球表面,这样才能精准地控制下挖的深度,不会一铲子下去挖空了,也不会用力过猛把自己给别住了。
除了“触觉”,它还有两只“眼睛”。
一只“近视眼”,装在采样器上,可以近距离看清楚要挖的是什么。
另一只“远视眼”,装在臂杆上,可以看得更远,帮助机械臂规划整个工作路线。
两只眼睛互相配合,确保万无一失。
原本的设计是让机械臂采样15次,但实际任务中,我们的操作员技术太娴熟了,只用了12次,就装满了样品罐。
挖回来的1731克月壤,比当年苏联三次无人采样任务加起来的总量,还要多出整整5倍。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插曲。
当所有采样任务都圆满完成,地面指挥中心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嫦娥五号的总设计师杨孟飞,在现场突然起身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说,既然还有时间,能不能让机械臂上的那个远距离相机,对着周围的环境拍一圈。
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段珍贵的月面环拍视频。
这个额外的任务,让我们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跟随机械臂巡视了一遍嫦娥五号的着陆区。
看着这些清晰得连机械臂上零件细节都一清二楚的照片,再想到背后这些充满智慧和巧思的设计,真是打心底里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感到骄傲。
嫦娥五号的表现如此出色,也让我们对后续的探月行动更有信心了。
接下来,嫦娥六号还要去挑战难度更高的月球南极进行采样,想想都觉得激动。
这已经不单单是技术的进步了,它更是我们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浩瀚宇宙的决心和实力的最好证明。
声明: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