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出来那天,我正好在家泡一壶茶,刷到这则稀土新规新闻,心里一下打了个激灵。很多人一听“稀土出口管制”,脑海里也许浮现的只是几个天书般的化学元素,其实背后比电视剧都精彩。从中国商务部正式官宣,到欧美政坛坐不住,整个过程让人觉得仿佛在看一场国际大戏中国抛出新规,欧美各方反应各异,像赛场上临时抓到对方战术的小动作,台下观众捏把汗——好戏开场了。
美国这次算是抢了个头条,立马摆出“强硬”姿态,把讲话调门拉到最高,似乎下一秒就要摁下什么惩罚性按钮。但细看就有意思了,欧盟居然在新闻爆出后整整五天没出声,我脑补了一下他们会议室里的气氛估计大家一边查数据一边讨论对策,又怕一不小心说错话,引发市场动荡。五天后欧盟终于官宣,要联合G7“集体”回应,还要和美国手拉手开会。你这明显是心里没底才拉帮结伙,典型的“有事一起上,心虚抱团走”。
轮值主席国丹麦外长高调喊话,“我们是全球最大贸易集团,要展示实力!”但话音刚落,马上补一句“不能单打独斗,得找美国一起商量”。这反反复复的立场,看得我有点想笑,像小学班级里遇到不敢单独面对老师的同学,只好喊上小伙伴壮胆,凑趣却没啥实质动作。
最鲜活的例子是荷兰半导体巨头阿斯麦。大家可能不太熟,阿斯麦的光刻机几乎决定着全球芯片的生产线,它里面有不少关键部件要用中国稀土。真要断掉这个供应链,欧洲的芯片工厂和高科技企业都得熄火,停摆风险可不是说着玩的。按彭博社的数据,欧元区有70%的稀土进口直接来自中国。就算欧洲想“迂回”,比如从别国买含稀土零部件,绕来绕去那些外国厂商还是得从中国拿原材料。这里面不光有欧洲企业,连微软、苹果这些美国大佬都无法逃脱,说到底“全球化”让供应链变成了没法一刀切的网。
更直观一点,德国造电车,每1万辆得耗掉45吨中国稀土,还要依赖60%的电池原材料,从中国供应;法国风力发电机,每台用掉1吨稀土,这材料可不是隔壁五金店随便能买。欧洲如果真断了稀土来源,他们嚷嚷的“碳中和”目标估计得打折。
欧盟也不是没想过自给自足,号称要上马47个稀土项目,说得慷慨激昂。实际一条新线从立项到出产至少要熬10年,期间哪个企业愿意等得住?欧洲加工稀土的成本偏偏比中国高3到4倍,就像市面上卖同样的零食,中国厂子批发价便宜得多,欧洲做出来没法跟中国拼。结果欧洲各家汽车厂“用脚投票”,供应链优先级直接改成中国,嘴上唱着合作,实际生怕断货。
和亲美派比起来,美方其实已经上了前车之鉴。当初特朗普放话要对华所有商品加100%的关税,刚出口狠话,美股就迎来黑色星期五,三大股指集体跳水,资本市场直接亮“红灯”。美国政界原本硬扛的姿态,也不得不转弯,说加税“不一定会发生”。欧盟明明看在眼里,却依然选择“跟着美国上”,听起来像是嘴硬而已,具体成效其实寥寥。
稀土这玩意儿地球上不算稀罕,但真能做到高质量提炼和批量供应,目前还是中国最靠谱。中国官方这次管制的新规,并不是无的放矢,实际考虑到了国家安全和防扩散需求。有些境外企业为了规避法规,常常虚报成分、伪造标签,把稀土转给敏感行业,这其中的风险绝不是纸面数字。中国的做法本质是为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官方已经说了——防止乱象才是目的,愿意继续对话和合作,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欧美联合“打团战”究竟能不能效果?我企业和市场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底牌”。在稀土这么关键的问题上,口号再响,最终还是得回到真刀实枪的产业环节。谁都有自己的诉求,但对抗不是解法,愿意坐下来聊一聊,才有可能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如今的世界,关键产业链靠的是彼此信任和双向付出,喊口号永远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家们早都清楚这一点,只不过政客还在舞台上演独角戏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