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火热的AI赛道中,海致科技虽宣称独特创新,但发展现状却令人困惑。一边是看起来颇具潜力的业务方向,一边是不算亮眼的财务数据和研发状况。接下来,咱们就深入探讨一下海致科技的情况。
AI除幻方向探索
海致科技可真是把“AI除幻”当成了宝贝,在招股书那是各种强调,自称是中国首家通过知识图谱有效减少大模型幻觉的AI企业。2023年才切入“AI除幻”领域,虽然按2024年收入算,在中国产业级AI智能体提供商里位列第五,以图为核心的AI智能体提供商里排第一。但是,“AI除幻”所在的Atlas智能体板块对总营收贡献还不足两成。
市场份额难题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产业级AI服务市场规模有453亿元!可海致科技的市占率才1%左右,就算能排行业第4,市场集中度低得很,随时都可能被赶下去。它深耕的以图为核心的AI智能体市场规模更小,就2亿元左右,这发展空间实在是有限
营收数据分析
从2022年到2024年,海致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是3.13亿元、3.76亿元、5.03亿元,2024年营收规模也就是勉强过线。“AI除幻”业务所在的Atlas智能体板块这三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万元、890.3万元、8655.3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从0%到17.2% 。看来发展进度还是有点慢
研发投入问题
虽然海致科技在招股书里各种说自己有“技术优势”、“强大研发能力”,可实际上在研发方面越来越不上心。对比同样涉及图谱技术解决幻觉问题的明略科技,近三年研发费用累计近16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25.56%,是海致科技的两倍。这差距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融资赎回隐患
海致科技之前经历了13轮外部融资,吸引了好多知名资本,可也给投资者赋予了“赎回权”,还因为附带优先股股份造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是上不了市,这赎回负债就是大问题。但要是成功上市,17亿的赎回负债就能转成权益。
上市标准挑战
海致科技就只剩下最后一种上市标准了,E - 2轮融资后33亿元(约36亿港元)估值,低于预计上市市值40亿港元标准。要上市,这差距还得想办法补上
大家觉得,海致科技在竞争这么激烈的AI赛道,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