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始终如一地展现敞开态势,且需求在不断变化,尤其体现在家电主流消费领域。换言之,无论新增抑或换新,都构成了稳定且持续的动能。那么和这个前提紧密相关的,随后家电厂商于一线市场的竞争周期,显得格外频繁且清晰。众多家电企业逐渐意识到,仅凭持续抢占市场难以维系,不断寻找深层次的商业机会,成为业界关注的核心议题。
而今,家电行业面临多重选择,其中政策面不确定性成为影响变量。国补政策的审批周期及恢复节点尚未明朗,因此对于行业厂商而言,主动权并未完全掌握在自身手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市场中真正可以把握的商业机会到底还剩多少?又有哪些依然具备开发空间?带着这些问题,不少厂商对未来展开理性评估。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叠加双11促销节点,市场真实表现较以往预期略显收敛。主要家电品牌——如美的、海尔、海信、格力、长虹、TCL、方太、老板、华帝、小熊等,以及电商渠道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仍在持续推广与销售中,不过需求仅现稳步释放,并未出现爆量增长。这一态势与去年同期高位运行形成对比,尤其出货量方面呈现适度回调,恰是商业周期内的常见波动。
但真正困扰厂商的,却是无休止的竞争导致利润走低,且在调整期内,企业经营策略或将转向短期应变。这也意味着,家电市场整体盘面仍然稳定的基础下,周期性机会逐渐突显,关键在于厂商如何洞察、执行,把握有限的窗口。
细分来未来数月,尤其是自11月至春节前的三个月中,市场将涌现至少三大周期性机会,分别对应格局唯一、政策空档与淡季逆势。这三点,正是家电企业需要重点布局的方向。
头部与中小企业间的错位竞争在业内成为常态。“独角戏”场面不时上演,头部品牌及大型渠道商在618、双11等节点牢牢抓住约80%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小企业通常选择观望,避开主要厂商正面交锋,转而利用大厂调整期,积极发力细分市场。高校、公寓、经济型酒店的专业洗衣房,以及大型客车上的车载家电等,皆为中小企业可发挥优势的垂直领域。错位竞争的实质,便是扬长避短,抢占行业薄弱环节。因此,企业能力的纵深布局远重于规模扩张。
政策变动期恰好成为中小企业的抢跃窗口。近期国补政策在各地有限时、分量发券及摇号发券,令市场短暂陷入动荡。头部厂商率先试水企业自补政策,以期维稳消费动能。而中小厂商则认定,政策调整期正是竞争回归常态、市场蛋糕重分的黄金阶段。尤其2025年年底政策到期前,中小企业需快速切入、充分利用低价等优势,在头部调整中争取份额。值得强调的是,历次政策退出或调整总会引发市场缓冲与动荡,亦催生结构性机会。但政策受益过度会加剧头部企业优势,导致价格区间趋同,消费者难以看好中小品牌。因此,把握每一次政策临界点,中小厂商唯有极致准备,方能精准切入。
第三,无论市场淡旺季,从业者都体现极强的“逆势竞争”精神。家电行业经过四十年洗礼,大厂小厂均形成了长期主义战略,熟练掌握淡季旺做的核心——在主流企业松弛或休整时以小博大。中小企业缺乏品牌和产品拉力,被迫采用出奇制胜策略,专攻大厂忽视的时段和领域。随着产业成熟,投机性机会逐步减少,厂商必须硬碰硬地争夺份额。市场与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行动力,更多的是信心驱动。正如家电业内所言,信心等同黄金。
近年来,许多家电企业热衷于口号式表达,强调“难而正确的事”,但真正能把握细分机会与有限空间的,只有具备充分准备与应对能力的公司。市场留给犹豫者的空间渐缩,抢夺份额需付出实质行动。
综合来一线市场抢夺,已经由原先单凭促销或推广,转变为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无论是依赖政策窗口,还是错位细分领域,乃至跨周期逆势博弈,唯有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核心价值,才能赢得用户长期信任。从用户角度品质保障与真诚服务始终是驱动消费的第一要素。因此,厂商唯有从用户出发,提升体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家电行业的周期性机会,多变但始终存在,关键是认清格局,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增长。
——
声明家电圈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