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贷APP准备注册,却被弹窗拦住:“请授权读取通讯录及定位权限,否则无法继续借款”。这是很多人遇到的烦心事。不少人迫于资金需求无奈同意,却始终心里打鼓:平台这种“不给权限就不让用”的要求,到底合不合法?今天咱们就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到实际风险,把这事彻底说清楚。
要判断平台要求是否合法,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标准:收集的信息是否属于服务必需。2021年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出台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早已给网络借贷类APP划了红线——必要个人信息仅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借款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银行卡号码”。
这份规定里,从头到尾没提“通讯录”和“定位信息”。这就意味着,这两项信息根本不属于网贷服务的“必需品”。北京鼎权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就明确指出,借贷平台收集通讯录、位置信息等超出必要范围的内容,属于违法收集不必要个人信息,个人有权拒绝提供或要求删除。打个比方,去银行办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没人会要求你交出手机通讯录,网贷平台同样没有这个权利。
退一步说,就算平台能给出“特殊理由”,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也必须合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的同意必须是“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而通讯录属于典型的个人敏感信息,获取时更需要单独同意,不能藏在冗长的用户协议里一笔带过。
现实中很多平台的操作却充满“套路”:要么在注册流程中默认勾选授权条款,要么用“一揽子协议”捆绑所有权限,甚至只弹出简单提示框却不说明信息用途。比如有平台仅提示“需要通讯录权限”,却隐瞒是用于“逾期催收联系联系人”,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户点了同意,也因未充分知情而不具备法律效力。更别提那些“不授权就不能借款”的强制要求,本质上是变相剥夺用户的选择权,完全违反了“自愿原则”。
平台对此常拿“风控需要”当挡箭牌,声称通讯录用于核实联系人、定位用于确认用户位置。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正规风控依赖的是征信记录、收入证明等能反映还款能力的核心数据,通讯录和定位与还款意愿、还款能力没有直接关联。业内人士早就戳破了真相:部分平台因为贷款门槛低、风控能力弱,才把催收当成核心手段,而通讯录正是催收的“利器”。用侵犯隐私的方式弥补风控短板,这种操作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还有些平台辩称“授权是用户自愿的”,但这种“自愿”水分极大。就像有用户反映的,某些平台虽提供“浏览模式”,但该模式下根本无法提交借款申请。当用户面临紧急资金需求时,所谓的“自愿同意”不过是被迫妥协。《个人信息保护法》早就禁止这种“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自然人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的行为,平台用服务门槛绑架权限授权,本身就触碰了法律红线。
强制授权不仅违法,还藏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最常见的就是信息泄露导致的骚扰问题。一旦用户逾期,平台或第三方催收可能会利用通讯录对亲友进行电话轰炸、短信威胁,不少人因此遭遇社交关系破裂、名誉受损的困境。定位信息的泄露更危险,可能导致用户行踪被监控,给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对平台而言,这种违法操作同样要付出代价。2023年就有网贷平台因强制读取用户通讯录且未获得明确授权,被工信部通报并罚款200万元。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情节严重的非法收集行为,可处5000万元以下或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的罚款,相关责任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那么遇到强制授权要求,咱们该怎么办?首先要记住“非必要不授权” 。安装APP时仔细核对权限列表,对“读取通讯录”“获取定位”等非必要权限直接点“拒绝”,只授予实名认证、银行卡绑定等必需权限。很多人可能没注意,手机系统里其实能随时撤销授权——在“设置-应用管理”中找到对应APP,就能关闭已授予的通讯录、定位权限,还能清除平台存储的相关数据。
其次要学会“看门道”。注册前务必认真阅读隐私政策,重点关注“通讯录/定位的使用目的”条款。如果发现“可用于第三方合作”“无需另行通知即可使用”等模糊表述,或者平台拒绝说明具体用途,一定要果断放弃使用,这类平台往往存在信息滥用风险。优先选择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备案的正规持牌平台,它们在信息收集上通常更规范,会明确告知信息使用范围。
要是已经遭遇了非法收集,可以分三步维权:第一,保留好证据,包括权限申请截图、隐私政策文本、与平台的沟通记录等,这些是维权的关键;第二,向监管部门投诉,金融领域问题可联系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信息保护问题可向网信部门举报,也能拨打12315消费者热线;第三,若信息被滥用造成损失,可联系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平台删除信息并赔偿。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为三年,从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千万别错过了维权时机。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确实需要借款,拒绝授权后平台不给通过怎么办?”这里要明确一点:合法合规的平台绝不会把通讯录、定位作为放贷的前提条件。那些拿权限卡借款的平台,要么风控能力不足,要么本身就藏着催收套路,从这类平台借款反而更容易陷入“高息陷阱”“暴力催收”的漩涡。与其妥协授权,不如多对比几家正规平台,或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虽然流程可能复杂些,但信息安全更有保障。
说到底,网贷平台强制要求授权通讯录和定位,既不符合《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必要信息”的界定,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自愿明确同意”的要求,本质上是违法行为。平台不能以“行业惯例”“风控需要”为由,剥夺用户的隐私自主权;用户也不必为了借款放弃自身权益,学会识别违法操作、主动维护隐私安全,才是对自己负责的做法。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对网贷平台的整治力度也在持续加大。未来,那些过度索权、滥用信息的平台必将受到更严厉的惩处。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守护好自己的通讯录、定位等敏感信息,就是守护好自己和亲友的生活安宁。借款需求再急,也别在隐私安全上“妥协”——毕竟,合法的服务从来不需要用隐私来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