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把军费目标提到3.5%,欧洲一掷千金扩军工,为何高级武器还得靠美帝?》
莱茵金属的股票像坐火箭那样窜上天,从年初的二百七十亿欧元飙到七百八十亿欧元,市盈率被炒到近九十倍,市场上一时间像打了鸡血。
人群里有人欢呼,更多人眯着眼盯着屏幕,心里却在问:真把钱砸进来就能立刻摆脱人家脚下的梳子吗?
这条疑问像野草一样在金融圈和军工圈里蔓延开来。
股市的喧闹有来由。
乌克兰战火延续,加上美方政局动荡,欧洲各国对盟友保证的信任出现裂缝。
基于这种不安,二零二五年欧洲大陆的军费支出被押注到一千八百亿美元,和二零二一年相比翻了好几番,采购热度直接把奢侈品板块挤到一边,军工股成了新宠。
二零二五年六月,北约敲定把未来十年的军费目标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调高到百分之三点五,同时再拿出一点钱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决定像吹响了号角,给制造业和资本市场双向注入能量。
表面热闹并不等于底子牢固。
产业的分散性是压在欧洲军工头上的一块大石头。
长期以来,各国更愿意把订单留给自家工厂,结果是每个公司规模都被切成了小块,难以形成对关键技术的理性投资能力。
以莱茵金属为例,二零二四年的营收大约为一百亿欧元,规模和美方巨头不可同日而语,差距接近六倍。
规模小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议价能力有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研发投入跟不上节奏,技术积累断层明显。
数据能说话,二零二四年欧洲军工研发投入大约一百三十亿欧元,而美方同期的研发花费高达一千四百八十亿美元,这个数量级之间的差距不是一两年能补回来的。
深层的依赖结构更令人担心。
二零二二年二月到二零二四年九月这段时间里,欧陆军事采购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钱流到了美方军火商口袋里。
表面上看是市场选择,骨子里映射出的却是供应链与高端技术的短板。
飞控、发动机、传感器、作战系统这些关键部件,长期被美系企业把持。
万一美方因为内需或政治考量收紧出口节奏,欧方的战备体系将被迫面对现实。
局面并非没有出路。
产业整合是最直接的一条路。
二零二五年九月,莱茵金属宣布收购德国造舰老字号Lürssen,这步棋并非只为扩大市值,更多带有补齐产业链短板的意味。
上半年整合潮带来了二十三亿美元的并购总额,比前期增长三成,这说明资本开始愿意为横向一体化埋单。
可问题在于,军事工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行业。
国家对“国防命脉”的那点小心眼儿很难被短期利益抹平。
法德联合搞的“未来空战系统”项目就陷入了技术分配和控制权的争执,最终影响了进度和信任基础。
国家安全不只是账面订单,还是政治意志和主权考量的混合体现。
欧盟层面也在试着用手里的政策工具改变局面。
二零二五年三月发布的《备战二零三零》白皮书明确提出扩大本土产能的要求。
欧盟的“防御工业战略”设定了到二零三零年目标,希望五十五个百分点的国防采购来自本土企业,并通过所谓的安全行动基金提供一千五百亿欧元的贷款支持。
资金到位是基础,规则环境和效率同样关键。
现实里,繁琐的采购程序和各国对合同的反复确认让企业在扩产和提前投入之间踌躇不前,这就像有人给你打电话说准备给你一笔长期订单,但迟迟不把合同纸给你盖章,企业只好按兵不动,供应链扩张跟不上节奏。
技术创新是另一道希望之门。
乌克兰战场把无人机、卫星通信和岸基防御的重要性拱到了台面上。
欧洲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创新企业,像德国的Helsing和Quantum Systems,以及葡萄牙的Tekever,这些公司在侦查型和打击型无人机上有自己的技术积累。
更有意思的是,私人企业敢于先上手做产品,不等着国家先下单,这种做法让市场有了更多活力。
莱茵金属选择和美方的安杜里尔合作,一起做“梭鱼”和“狂怒”这样的无人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显得务实:通过引进成熟设计和软件能力来快速补短板。
资本的天平依旧倾向美方。
欧洲的投资市场不像美洲那样深厚,大额成长型基金和愿意押注军工高风险项目的机构有限。
高盛的一份研究指出,欧洲的军工初创很难一下子筹到巨额资金,也难借此快速扩张。
创业者因此只能在政府订单和私人市场之间寻找生存路径。
北欧的一家公司在无法等待政策明确支持时,自己拿钱做了无人机拦截器,赌火力需求会来,这类“先投后等订单”的案例给行业带来一缕新风,也带来不小风险。
圈外的人有时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钱到了,工厂一开,武器就造得出来。
行内的人则常用一句俚语形容现状:出货不是问题,关键是把“能用”的东西做成“好用”的。
硬件制造只是第一步,系统集成、软件更新、后勤保障和训练演练这些环节的联动程度决定着一套武器系统的真正战力。
过去几年里,欧洲在这些配套链条上显得碎片化,国家之间标准不一,合作时常被合约条款和敏感技术保护所扯住脚。
政治层面的阻力同样不容忽视。
国防自主牵扯到就业、地区利益和外交策略,地方选民会把工厂关乎生计的议题看得比国际战略更重要。
法德之间的合作被媒体放大检视,一次又一次的分歧让联合项目在关键节点上被拖慢。
政治端的优先级变动会直接传导到采购单的时间表上,企业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会选择保守扩张策略,把资金先锁在研发小试点上,而不是大规模扩产。
社会层面的声音也开始起变化。
民间舆论对防务开支的态度复杂,一部分民众支持增强防卫能力,认为这是国家安全的底线保障;另一部分人则关注财政投入的优先顺序,觉得教育、医疗、气候等问题同样急需资源。
媒体在报道这一切时采用了两套叙事:一种是“防务经济学”,强调制造业回流和就业机会;另一种更关心的是“战略自主”,探讨如何不再在关键时刻低头。
社交平台上,普通网友的讨论常常由事实数据触发,例如莱茵金属营收一项,就能把话题引导到“谁在受益、谁在承担”这类民生问题上。
企业家的表情里带着既兴奋又焦虑的矛盾。
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在交易大厅里笑着说:“现在你若靠军工起家,能赶上最后一班车。”他说话带着俏皮口吻,让听者感到这个行业既有风口,也有深坑。
同行的工程师说了句直白的话:“核心部件没人随便卖给你,得靠自己啃。”这句话把困境说得明白:买现成的东西可以凑合应急,想彻底断开外部脐带,需要时间和长期投入。
面向未来,几个可供观察的信号很重要:一是欧盟能不能把资金承诺变成可预期的长期订单,这将影响企业是否敢大手笔扩产;二是各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开放度如何,合约与知识产权的处理将决定跨国合作能否稳住;三是资本市场是否能培育出支持军工初创的生态,风险资本和长期机构投资的参与是必要条件。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资本市场的热情能否转化为真正的武器自主?
答案不在短短几个月的股价波动中。
钱是一把钥匙,但开门需要合适的锁具、耐用的门铰和懂得调校的人。
欧洲要从寻求自给自足的愿景走到实际可用的战力,需要把资本热转为长期技术沉淀,把零散的订单串成稳定的产业链,把国家间的猜疑变成互信的长期合作。
留给政策制定者、企业领袖和投资人的时间并不很多,下一次国际供应被切断时,真正吃亏的会是谁,值得每一个关注这场变局的人继续盯着屏幕讨论。
读者愿意跟作者聊一句话题吗:如果有十年时间和一千五百亿欧元贷款支持,读者会把钱优先投在哪一项——本土发动机、传感器、无人系统还是船舶制造?
哪条路最能在十年内把自主变成可用?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