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水润三湘⑪丨“一村一策”,用水无忧

发布日期:2025-11-22 13:57 点击次数:172

清晨薄雾未散,颗砂乡山坳里传来工具箱擦地声;汪义博提着包,走在管道旁,村里一滴水的安稳,就靠这位身影。

为何一个小小岗位能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

答案藏在一份名为“一村一管”的清单里。

永顺县这张清单始于2018年,核心是把维修维护的责任下沉到村级,选拔方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与考核相结合。

汪义博属于2019年入列的脱贫户之一,现行月薪折合每年七千多元,个人参保后工作更有保障。

县里现有286名专职管护员,这支队伍被视为守护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的主力。

曾经遇到的难题并不高深:管道爆裂、冬季冻管、水表故障,常把村民的日常打乱。

工程难点源于地形与气候,山区散落的水厂规模小、数量多,专业人才难以覆盖。

永顺把岗位作为就业扶贫和民生保障的结合点,既解决了“有人做事”的缺口,也让脱贫成果有了持续收入的支撑。

培训成了关键环节。

县水利局带队在23个乡镇开展常态化培训,重点练习管网替换、净化消毒和突发事件应对。

基层的表现从“会修一根管”升级为“会开净水设备”。

村里还建了巡检台账和微信群反馈渠道,故障记录可追溯,响应效率明显提升。

村民李万清回忆,过去冬天要挑桶取水,遇到破管常常等不到人来。

现在打一通电话,汪义博到场迅速,修复流程透明,村内自来水普及率从2016年的70.14%提高到2024年的92.44%。

水费盈余被用于反哺管护,形成了以水养水的运作模式。

更少人注意的细节是岗位的社会溢出效应。

基层岗位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来参与,其中女性加入的趋势在增加,岗位带来的收入稳定性推动了家庭预算安排。

村级公开记账与定期巡检也提高了基层治理的透明度。

对外界而言,这种“人+技”的组合值得借鉴。

省里提倡将小型供水工程管护专业化、标准化,永顺的做法已成为可供推广的样本。

学界观点指出,基础设施的长期效益往往取决于地方的维保体系,技术投入需与社区治理同步推进。

存在的争议在于可否把这种模式规模化复制到地形更复杂或财政更紧张的地区。

有人认为资金来源和持续培训是限制因素,另有人主张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和区域联动缓解人力不足。

地方实践还需要更多跨县协同与资金创新来验证哪种路径最经济。

结尾回应开篇的悬念:一条看似普通的水管和一名普通的管护员,共同撑起村庄的日常安稳。

永顺的经验表明,制度设计、人员选择与常态培训三者缺一不可。

未来可以关注的方向包括管护经费的长期保障机制、基层智能监测系统的可行性评估与跨区域培训联动模式的试验。

这样的探索或将为更多偏远区域带来可持续的清洁用水保障。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88彩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