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血战,俄军拿下乌军要塞靠挖地道?别天真了,是这招太狠
一说到恰索夫亚尔这个鬼地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场打了整整九个月的血腥攻防战。可你要是以为俄国人还是老一套,靠着人海战术硬啃下来的,那可就想得太简单了。
这地方,说白了,就是个硬骨头。它被一条叫“北顿涅茨-顿巴斯”的运河劈成两半,东边是工业区,西边是居民区。乌克兰军队早就在这儿经营了好几年,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号的混凝土碉堡,到处都是工事、雷区和火力点。
尤其是运河东岸那个叫“卡纳尔”的微型住宅区,简直就是个要塞中的要塞,高楼林立,居高临下,谁来都得脱层皮。乌克兰人把最精锐的部队,像是第92突击旅这种狠角色,都塞在了这里,摆明了就是要让俄国人在这儿撞个头破血流。
仗从2024年开春打起来,俄国人一开始也是猛冲猛打,空降兵打头阵,想来个中心开花。结果呢?一头撞在乌军的防御网上,损失不小。乌克兰人仗着地利,还有西方援助的那些反坦克导弹,打得俄国人的装甲部队嗷嗷叫。
打了几个月,俄国人发现这么硬冲不行,纯属拿士兵的命去填。于是,战术变了。他们不再急着往城里冲,而是玩起了“剥洋葱”的战术,从南北两翼迂回,一点点地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把恰索夫亚尔变成一座孤城。
真正改变战局的,不是什么神兵天降,而是一个听起来简单粗暴,却又异常有效的东西——滑翔制导炸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AB系列。
你得明白,现代战争里,一栋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就是最好的防御工事。机枪手、狙击手藏在里面,你用小口径火炮去轰,跟挠痒痒差不多。乌克兰人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把城市当堡垒来守。
可俄国人直接不跟你玩巷战了。他们出动苏-34战斗轰炸机,在几十公里外,乌克兰防空导弹够不着的地方,扔下那些重达半吨甚至一吨半的FAB-500、FAB-1500炸弹。这些大家伙装上翅膀和制导系统,就像长了眼睛的铁锤,从天而降,一砸一个准。
一栋楼,不管你修得多结实,挨上一发FAB-1500,基本上就直接从地球上消失了。乌克兰士兵就算躲在地下室,也扛不住那种毁天灭地的冲击波。原先的坚固据点,瞬间就变成了一堆瓦砾和活棺材。
俄国人就用这种办法,一栋楼一栋楼地“拆”,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拔”。乌克兰的防线,不是被步兵冲垮的,而是被这些从天而降的炸弹给“抹平”的。防守的士兵连敌人的面都见不着,就被埋在了废墟底下。
当然,光有空中的“铁锤”还不够。地面上,俄国人也玩出了花。他们确实挖了地道,但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为了偷袭,而是为了在乌军眼皮子底下,把部队和补给悄无声-息地送到运河边上。
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乌克兰的无人机在天上盘旋,地面上静悄悄的,他们以为俄国人被挡住了。可实际上,俄国工兵正在地下几米深的地方,像鼹鼠一样玩命掘进。一条长达三公里的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就通到了乌军防线的核心区。
等到时机成熟,俄国突击队从地道里一冒头,直接出现在乌军的侧后方,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下,运河天险算是被彻底废掉了。
到了2024年下半年,战局已经很明朗了。乌克兰在恰索夫亚尔的守军,兵力越来越少,弹药补给也快断了。更要命的是,士气垮了。每天头顶上都有巨型炸弹往下掉,换谁谁都受不了。
最后的总攻阶段,几乎没什么悬念。俄国人炮火准备之后,装甲部队和步兵从几个方向同时突入城区。乌克兰军队虽然也组织了几次反扑,但都是杯水车薪。据说在撤退的时候,因为指挥混乱,还发生了踩踏的惨剧,简直是兵败如山倒。
2025年7月底,当俄罗斯的旗帜在恰索夫亚尔市中心的行政大楼升起时,这场持续了快一年的鏖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拿下恰索夫亚尔,对俄国人来说,意义太大了。这不仅仅是占领了一座城市,而是砸开了通往顿巴斯最后两个大城市——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门户。乌克兰在整个顿巴斯地区的防线,基本上算是被撕开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大口子。
这场仗打下来,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都说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的较量,是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天下。这话没错,但战争最原始、最核心的逻辑从来没变过。
说到底,就是用你能调动的一切力量,去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俄国人在恰索夫亚尔的胜利,不是靠什么花里胡哨的战术,就是靠着绝对的火力优势和不计成本的消耗,硬生生把一座坚城给磨平了。这种打法虽然看起来“笨”,甚至有点残酷,但在战场上,管用就是硬道理。乌克兰的“堡垒城市”战术,在铺天盖地的滑翔炸弹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或许就是战争最真实,也是最让人无奈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