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颠覆你认知,运十“下马”的真相(上)

发布日期:2025-07-27 16:17 点击次数:179

本文介绍运十立项、设计、制造、下马四个环节你所不知道的真相,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一、立项

1970年8月,教员在上海考察时随口说了一句:“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一下飞机么。”很快,全市人民涌上街头,大街小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口号震天,热烈庆祝最高指示“708指示”的发布。

三机部(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来的航空工业部)建议:“南昌洪都厂刚设计完一款轻型歼击机,可以由上海来制造。”

上海负责人却拍着胸脯发出豪言壮语:“我们不造则已,要造就要造大飞机,要让周总理乘坐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去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

不久“708工程”立项,主要强调三点:

1、飞机定位:领导专机。

2、不考虑经济性能。

3、研制进度要快,明年基本上要搞出来。

于是从三机部、空军及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708设计所,把空军5703厂(飞机维修厂)交给上海改造成飞机组装厂,运十配套的发动机涡扇8由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负责研制(汽车零件厂造航空发动机,可能成功吗?)。

二、设计

有人说运十是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产品,这不是事实。由于还不具备独立设计飞机能力,运十在设计上秉持拿来主义,始终走的是仿制国外产品的道路。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在图16轰炸机基础上放大尺寸做成图104客机,中国则在图16轰炸机基础上仿制出著名的轰六,很自然运十首先想到仿制图104。但是这款飞机有个最大缺点是发动机太靠近机身,噪声巨大,不适合做领导专机。于是想仿制英国三叉戟客机,但是这款飞机重心靠后,容易失速。恰巧在1971年9月13日,101在蒙古温都尔汗摔了一架同款飞机,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

参加过运十研制的退休老专家讲述了一些有趣故事:“运10”发动机方案有三发和四发(仿制三叉戟用3台发动机,仿制图104用4台发动机)方案,上海革委会领导强烈要求给运十装配八台发动机!理由是发动机越多越安全,‘运10’将来是伟人的专机,发动机越多就越能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

运十有人专门研究客舱内的卫生间设计。对此,有上海负责人称:这是研究资产阶级屁股问题,直接从上海的弄堂掂两个马桶上飞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正在设计工作一筹莫展之际,天上突然掉下个大馅饼。

1971年12月19日,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一架美制波音707飞机在新疆着陆时损坏,运10的研制团队如获至宝,去了32个单位约500人,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之下对波音707的残骸进行了全面测绘,剖析研究了3个多月,最终确定了运十仿制波音707的技术方案。在运十项目上共使用435项产品,其中核心部件需进口产品58项,包括采购波音707使用的原装发动机JT3D,航电系统和仪器仪表采购美国通用、霍尼韦尔等公司产品,花费外汇2937555.12美元。

为了确保抄作业成功,1974年民航局还从新购买的波音707中调拨了一架(B-2402)到上海,作为试验参考样机供设计组使用。

经验教训:

1、 国家没有商用飞机发展整体战略与政策,仅凭领导人一次临时讲话就匆匆上马,是特殊时代的政治产物。运十立项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至少不应该违背经济常识。发展大飞机除了要有雄心壮志,也要注重客观规律。

2、世界上大飞机研制周期一般不少于10年,我们不具备大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和经验却要求在1、2年基本完成,计划制订者显然脱离实际,后来运十做了15年也无法通过验收。

3、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运十交给三机部或上海从小飞机做起可能会更好,三机部在沈阳、西安、成都、南昌都有大型飞机设计和制造基地,而上海市属单位缺乏设计和制造飞机的设备、人才和经验,上海纺织、机械、家电工业基础好不代表立即就能生产大飞机。在十年动乱时期,上海曾经是四人小团体的大本营,许多领导岗位都被造反派夺了权,给708项目带来极大干扰。

未完待续,点击关注,下期更精彩!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88彩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