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美越突然曝出合作消息,称双方已签署贸易协议,这份协议表面上是降低关税,实际上却直指中国,意在切断中国商品通过越南转口的关键通道。
短短几小时内,中国立马亮出强硬回应,局势立刻升温。外界不禁猜测,越南这波操作到底是无奈自保,还是美国背后早有预谋?未来中国又会采取何种举措应对?
这次美越协议绝不只是普通的贸易磋商,更像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步大棋。7月2日,特朗普公开宣布与越南敲定“历史性协议”,越南出口美国的商品关税从46%降到20%,表面上看美国仿佛给了越南一个大好处。
仔细一琢磨,这里其实有玄机:凡是通过越南转运的“其他国家货物”都要被征收40%的高额关税。
这一招明显冲着中国来的,就是要切断中国企业通过越南“更换产地标签”规避美国高关税的路径。中国的货物在越南贴上新标签以此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想都别想!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已经说得很直接,这40%的关税针对的就是“中国制造”,目的就是让中国的供应链受挫。
不光是冲着中国产品来的,美国也盯上了弥补自己贸易逆差这块。2024年,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1250亿美元,这占了越南出口总额的三成,美国可没那么容易接受。
特朗普的如意算盘很清楚:通过加强原产地检测,要求越南减少对美出口里的中国原材料用量,甚至想把中国的供应链彻底排除在外,这种“定点施压”让越南只能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一不小心就会惹恼其中一方。
够呛的是,这份协议其实就是美国围堵中国整体策略的一部分。回头看看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那会儿,美国就在全球布局,意图逐步把中国排挤出供应链。眼下靠着高额关税和更严格的海关审查,不只让越南陷入两难,也给像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提了个醒:谁要是想继续搭美国的生意班车,那就必须和中国撇清关系。
现在的这种“站队”压力,几乎让整个东南亚都被逼到风口浪尖。美国把关税当成利器,就是想把中国的供应链踢出亚洲市场,越南成了他们试探各国反应的突破口。可问题是,越南为何愿意趟这趟浑水?它要承担怎样的成本和风险?
越南为了缓解压力,这回真是下了大赌注。为了说服美国把关税从46%降到20%,越南不仅签了协议,还同意美国商品零关税进入本国市场,甚至还得让美国海关直接进工厂检查生产线。这样一来,相当于把经济主导权交出了一大部分。
越南现在动作这么快,主要还是受到了美国2025年46%高关税的影响,导致对美出口一下子大幅缩水,12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眼看就要保不住了,经济命脉都被美国牢牢控制,越南只能低头认栽,不仅掏了80亿美元买波音飞机,还不得不配合美国查《中国货》。
这协议真让越南为难,越南的出口方式离不开中国:像电子元件有60%要靠中国提供,塑料原料更是有80%来自中国,组装好后换成“越南制造”的标识再销往美国。
美国如今提出了“实质性转型”的标准,单靠换标签这一招已经不管用了,违规还会面临刑事指控,这一下让越南的工业体系变得十分被动,不少外资公司已经开启撤离模式。
苹果已经将60%的AirPods生产线迁到墨西哥,其他公司也在盯着美墨加协议带来的便利,越南打造“世界工厂”的计划眼见就要落空。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越南方面对这项协定表现得异常低调,一副生怕得罪中国的样子。毕竟,无论是本地工厂、能源供应还是原材料,都还高度依赖中国,一旦出点岔子,园区生产随时有停工的风险。
野村证券的预测显示,这场关税风波可能会让越南GDP缩水1.7%,外资相继撤出带来的连锁反应让越南压力剧增,寄希望于美国帮助自己逆袭的愿望并不现实。
这一招实在太冒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把自己逼到绝路。越南为了一份和美国的协议,拿主权和前途做赌注,结果可能什么也没捞到,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中国可不是轻易让步的,美越协议一签,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立刻警告:谁要损害中国利益,谁就得承担后果。
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中国手里的底牌还真不少,足以让越南和美国头疼不已。2023年6月,中国恢复向越南供电,这部分电量占了越南总需求的10%-20%。当时越南正面临高温导致的严重电荒,一万一千家企业眼看就要停工,是中国这次出手稳住了越南制造业的局面。
可现在,越南转头去帮美国挤压中国供应链,继续给他们供电不就像变相“帮助对手”吗?中国大可以直接关掉电闸,让越南北部的工业区立马瘫痪起来,外资也会跟着撤离,到时候越南打造“世界工厂”的计划就泡汤了。
更何况中国手里还握着稀土这张王牌,全球稀土加工有80%都掌握在中国,美国导弹和无人机可都离不开这种关键资源。一旦限制出口,美国军工直接就瘫痪了。再加上市场优势,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越南有42%出口大米都卖到中国,美国只有18%,中国那边只要随意调整下进口配额,美国农场主就得和越南农民一起犯愁。历史上2018年贸易摩擦时,中国利用稀土和庞大的市场优势让美国尝过苦头,现在这种办法依然非常有效。
中国的强大不光靠资源优势,完整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底牌。越南如果真要靠美国出头,没有中国的支持,连工厂运转都会受阻。中国的这一反击方式精准直接,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越南最好别选错队伍。
中国掌握着电力与稀土两大关键资源,直接抓住了越南和美国的要害,只要有任何异动,都难逃中国的影响。这种角力,不仅影响到越南的未来,亚洲其他国家面临选择时也会倍感压力。
美越签署协议无异于往亚洲这片水域扔进了一块石头,搅动得整个地区都不太平。野村证券专门核算过,如果美国持续施加关税压力,越南GDP将损失1.7%,泰国和马来西亚同样忐忑不安,生怕被高达32%到49%的关税波及。
不少国家看到越南的处境,心里肯定多了些考量,和中国的关系估计得重新权衡。印度、印尼和美方也在各种协议上斡旋,日韩那边则因为内部分歧一直没谈拢。美国这套关税手段,直接让亚洲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大伙儿都在中美之间琢磨哪头更靠谱。
中国企业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2018年贸易摩擦爆发后,很多厂商选择去越南建厂,想着靠“越南制造”标签来绕过关税。这回美越协议一下,转口的门路被卡住了,不少企业就开始转战墨西哥,利用美墨加协定规避风险。
中国自己的产业链确实给力,耐克刚减少了越南30%的订单,这边申洲国际马上就顶上,股价还直接涨了11%。这背后靠的是啥?从新疆棉花到智能化生产线,国产全链条都能自给自足,美国挥着关税大棒也撼动不了根基。
在这一场较量中,中国不仅稳住了自身,还在重新定义规则。亚洲各国需要思考,如果没有中国,谁还能维持他们的制造体系和市场需求?中国如今展现的不再是单一优势,而是掌控着全局。
美国试图通过高额关税来孤立中国,越南却在一连串让步中将自身置于险境。中国很快就亮出了电力、稀土和市场三张反制王牌,这一举动让越南和美国都感到震惊。
亚洲的供应链在这轮博弈里变得动荡起来,泰国、印度这些国家都感受到站队的压力,中国依托完整产业链的优势依然牢牢把控着主导地位。
越南想要变身为“世界工厂”,如果没有中国的配合,可能会遭遇重大挫折。接下来,亚洲各国在选边站队时会更加谨慎,更多地权衡利弊。中国展开反制措施,有望对全球格局带来新一轮影响,推动供应链重组和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