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禁令,切断了LEAP-1C发动机的供应链。
《纽约时报》和路透社几乎同时爆料,美国商务部已暂停向中国商飞出口通用电气的喷气式发动机及相关技术。
这张牌,特朗普终究还是打出来了。
早在中美会晤的前期,对方就曾威胁要断供航空发动机。
18架已投入商业运营的C919,未来还能飞多久?年产150架的扩产计划,还能如期实现吗?更关键的是,国产航发CJ-1000A,真的准备好"转正"了吗?
说实话,这一天来得并不意外。
从C919立项那天起,"洋心脏"的隐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在中国民航工业的崛起之路上。
2014年,通用电气拿到向中国出口LEAP-1C发动机的许可证,那时候中美关系还算平稳,技术合作看起来顺风顺水。
但到了2020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这个许可证险些被拒绝,最终在各方的博弈之下,相关许可证还是得到了延续。
可目前来看,美方似乎并不打算在航发领域帮中国商飞完成进口航发到国产航发的过渡。
这一许可被中止,意味着C919短期内将面临核心部件断供风险。
至于,特朗普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中国对美国限制稀土、镓锗锑等关键矿物出口,美国为此展开反制。
这个逻辑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技术脱钩"战略的又一次升级。
从芯片设计软件到学生签证,再到如今的航空发动机,美国的"卡脖子"清单越来越长。
而国产C919大型客机,又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标志性项目,自然就成为了继芯片之后,对方又一个关注的焦点。
但这张牌,真的能打垮C919吗?我看倒也未必!
首先,中国在民用大型客机领域已经筹备了多年时间,之所以采购欧美联合开发的航空发动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争取到欧洲的适航证。
如今,欧洲的适航证审批出现了推迟,国产C919大飞机适配国产航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早在C919立项之初,中国航空工业便同步启动了国产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1000A(长江-1000A)的研发计划。
这款由中国航发集团主导研发的发动机,旨在替代LEAP-1C,实现C919的全面国产化。
如今,美方收紧航空发动机的出口,无疑是给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转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CJ-1000A的研发历时十余年,自2011年首次亮相北京航展以来,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
2017年首台原型机完成组装,2018年在测试台完成首次点火,2023年开始搭载运-20进行空中试验,验证稳定性。
而在2025年3月,江苏太仓举行的商用航发大会上,中国航发的高层就层明确表示,CJ-1000A性能远超预期,即将进入C919平台验证飞行阶段。
在央视频道刚刚播出的鲁健访谈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提到了国产飞机发动机问题,对外透露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大概很快能解决"。
张彦仲院士曾是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他主导了C919干线客机及配套发动机的关键技术评审。他的表态,无疑给了所有人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就连欧洲也已经开始在民用大型客机领域对C919“下手”了。
2022年,EASA启动C919验证飞行,派专家来中国测试,数据交换了好几轮。
按原计划,2025年能出证,让C919进欧洲市场。
可现在,2025年11月了,官方表态模棱两可,说是审查复杂,时间表得往后推。推多久?没细说,但业内传闻至少三年起步。
早几年FAA也拖拖拉拉,要求补一堆材料。
表面上看,是安全标准严谨,实际呢?谁不知道波音737 MAX出事后,他们自己标准都松过,现在轮到中国产品,就卡得死死的。
C919的认证数据,中国民航局(CAAC)那边早验证过,飞了上千小时无故障,可EASA非要重头来,测试项目翻倍。
FAA更绝,2023年介入后,列出上百项"需澄清"点,从疲劳寿命到鸟撞试验,全要第三方复核。说白了,就是想要拖着适航证的颁发,不让国产C919大飞机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波音和空客这两大航空飞机巨头,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商用飞机市场。
中国C919的问世,对于这两大巨头的垄断地位而言,绝对会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要知道,无论是芯片还是汽车,一旦中国企业介入进来,就会用更低的价格以及更好的服务来抢占市场份额,欧美相关部门卡着相关适航证的审核。
说白了,就是在保护西方自己的本土产业,这套路跟芯片、光刻机的手法十分类似。
先是说你的产品不安全,后来就是打压、管制,目的就是不让中国企业的产品进入西方国家市场。
回看美国此举,的确会在短期内影响到国产C919大飞机的投产以及布局,但长期来看,这种限制性的措施只会适得其反。
中国企业其实早就已意识到了供应链风险,并为此提前储备了一批LEAP-1C发动机,可支撑数年内的基本订单需求。
加上CJ-1000A的测试进展顺利,已在运-20平台上完成多次高空飞行验证,具备上C919进行大规模装机测试的现实基础。
与国外航空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航空工业走的是从设计、制造到适航认证的全流程模式。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没有LEAP-1C航空发动机的供应,C919型大飞机也可以依靠国内供应链来逐步完成生产。
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封锁从来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自主创新的起点。
从半导体到高铁,从北斗到歼-20,中国一次次证明:越是被卡脖子,越能激发突破的决心。今天,轮到了大飞机。
断供不会让C919停下脚步,反而会加速它的成长。中国C919大飞机的故事,这也才刚刚开始。
#热点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