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高峰的70年代末,法国为何要投入巨资自主研发一款能与美国F-15、苏联苏-27正面抗衡的重型战斗机?米拉日4000——这款凝聚了法国航空工业最高技术的双发重型机,拥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先进的复合材料技术,却在试飞成功后被悄然放弃。它究竟因体型过大无法上舰而被法国空军拒绝,还是因每架4000万法郎的高昂成本让财政不堪重负?抑或是冷战思维转向后,重型空优机已失去战略价值?这段充满技术理想与现实抉择的故事,不仅关乎一架未量产战机的命运,更揭示了国际政治博弈下技术自主的艰难挣扎。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凌薇。欢迎收听今天的播客。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陈浩,一位航空工业的专家,来和大家聊聊情型机和重型机的不同。大家好,我是陈浩。非常荣幸能分享这个话提额。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法国的米拉日4000。这是一个曾经在70年代末开始研发的一个双发的重型战斗机,它其实在当时是具备了和美国的f15和苏联的苏27正面抗衡的能力的,但是最终它却没有走向量产。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它为什么会失败好,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节目咱们先来聊第一个话题,就是项目的诞生背景,就是想问一下,为什么法国会在70年代末启东这个米拉日4000的项目其实当时是冷战的高压状态,那法国其实它的战略自主的这样的一个意识非常的强,那他就想说,我要自己拥有一款可以跟美国的这种重型战斗机,去抗衡这样的机型所以说这背后的意义更偏向于技术自主。对没错,因为当时不光是跟美国的f15去对抗,那其实法国也看到了。就是苏联的这种苏27它的多用途的性能。那法国就想说,我要摆脱对于美国的这种武器的依赖,然后通过这种高附加值的军工产品,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冷战背景下的一个技术自主的一个宣言。那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法国要在这个时候选择自主研发一款重型战斗机,因为当时就是法国的米拉日2000,虽然说已经可以执行很多任务了,但是他在面对这种高空的高速的这种威胁的时候,还是显得力不从心那同时,西方的这种主流的重型机,又太依赖于美国的这种发动机,或者是说这种航电系统那法国就想说,我要自己开发一款高性能的独立的这样的一个重型机,来填补这个空白同时也可以巩固自己在欧盟里面的领导地位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技术升级和地缘政治的一个双重考量。就是说米拉是4000,其实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为了竞争而生的这样一个机器。对,没错,他就是打手公司自己掏钱做的,然后也没有什么政府的压力?他就想说,我要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他就是专门为了这个控油而生的,就想在飞行员的手感上面,超音速的巡航能力上面还有武器的挂载上面都要做到最好,它其实也搭载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它的复合材料,它的飞控都是非常显眼的对,所以它其实是一个法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集大成的作品。好,关羽米拉日四千的诞生背景,咱就先聊到这儿休息一下马上回来那我们来进入第二个部分,我们来聊一聊米拉日四铅,它的设计特点和技术突破。那我想问一下,它的空气动力布局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它其实是一个传统的这种后掠翼的设计。但是它在垂尾的地方用了碳纤维的复合材料,然后海把内部油箱和结构融合在了一起,它是一个减重的同时又增加了燃油的效率的。这样一个设计这个复合材料用在垂尾上还停挺大胆的。然后它还有一个就是进气道两侧固定安装的压抑虽然说它这个压抑是不能东的,但是它在大的菱角的状态下,可以显著的改善飞机的升力特性。再加上它的全气泡的座舱,以及它的无遮挡的视野,让它在空战的场景下面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态势感知。它的机身尾部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非常的优化所以它的超音速的巡航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就它的整个的气东的外形琪琪实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的优化。对,所以它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一个空气动力学的作品。那米拉是4000在动力系统上有什么自己的说法吗?它其实是用了两台斯涅克码的m53p2型的这种涡扇发动机,然后,它的单台推力是7.1吨,总推力就是14.2吨。它的推重比是1.07,这个推重比在同类飞机里面算什么水平?它其实不如美国的f15,或者是俄罗斯的苏35s这种双发的重型机,它的推重比,是因为它的发动机的设计还是偏重于经济性,对,所以它的东力虽然说不是特别强,但是它两台并联还是让它有2.2%的最大速度。以及挂载四枚重机弹的状态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对,所以它还是有一定的这种空战的灵活性的。那米拉是4000,在航电系统和智能化这一块有什么自己的亮点吗?它的这个雷达苍的位置是留了将近1米直径的一个空间,就它可以装当时最先进的这种脉冲多普勒雷达。然后,它的整个的火控系统也是非常的先进,它可以支持那种预测性的导弹预警,以及它的压愈合飞控是数字电传的。所以它的操纵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它的整个的航电系统是经过了实战的验证的,所以它的信息融合包括它的对目标的跟踪,阿豆是非常强的那这个也让他的生存能力以及他的作战效率都是大大提升了。聊了这么久的米拉24签的设计特点,感觉信息量不笑,咱都歇会儿喝口水待会儿继续然后,咱们接下来要聊的就是这个项目的衰落了,为什么米拉日4000最终没有走向量产那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就很直截了当了,就是法国空军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它其实法国空军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就是他们觉得,米拉日4000虽然说在试飞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高端的技术,比如说它的超音速巡航,然后它的这个压抑的布局,阿蛋是它的体型太大了,就它根本就没有办法装到我们的航母上面去,那对于空军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了。原来是这样,那实际应用场景确实很受限,对,而且就是法国当时为了要这个米达尔4000,他其实是取笑了原本计划的要采购的200架幻影20的订单。然后又加上它的这个高昂的成本,每一架差不多4000万法郎,那这个钱其实可以买两架米拉日2000了,那财政的压力也很大,再加上,当时的国防战略也转向了这种灵活反应和多用途的集成。那像这种重型空油机就被视为冷战思维的遗物。那资源就全部都倾斜到了新的项目上面对,那出口市场方面,米拉是4000又遇到了哪些难题,就是它的原型机在81年的时候给沙特展示过,沙特当时对性能是很认可的。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它而是买了f15原来连中东这些国家对其兴趣都不大对,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在这里边插手了太多了,不光是卖你飞机,它是给你整个的作战体系,你是买不到这个背后的这种支撑的。那再加上伊朗曾经表达过兴趣,但是后来革命之后合作就泡汤了。那其他的一些中东国家,他们又喜欢那种情型的廉价的这种战机,那像这种f5或者是米格21的改进型那米拉日4000这种高成本高维护的这种重型平台,那自然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出口市场的困境,这块儿聊的挺透,咱暂停一下,放点音乐,很快回澜那为什么说米拉是4000这个项目对于法国的航空工业来讲,是一个失败的项目。其实这个项目就是它试飞了336次,然后它的技术是过关的,所有的这些设计指标也全都验证过了。但是法国空军本身对其需求就很有限,那再加上它的高昂的成本,以及法国滋生的财政的压力所以这个项目就被砍掉了。对,那它其实就意味着,就是法国在重型机领域的这个梦想就彻底破灭了吗?也不,18就是说,虽然说米24000这个项目终止了,但是其实它的一些技术,比如说它的复合材料,然后它的飞控被后来的这些疾行继续的使用了。对,所以它其实是一个为后续的这些发展留下来了一些基础。对,但是法国也及时的调整了它的战略,把它的资源集中到了更有市场的更灵活的这种机型上面对,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过渡性的一个产物,也体现了法国的航空工业的调整和转型你怎么看米拉日4000这个项目?它虽然没成功,但是它其实给法国的航空工业带来了一些什么长远的影响。我觉得,米拉日4000其实是法国在重型机领域的一个非常宝贵的一个探索对,虽然说它最终没有走向量产,但是它其实积累了很多的技术,然后也锻炼了队伍。对,也让法国保持了在这个高端的军工产品上面的一些自主的能力。对,也为后面的振奋战斗机的一些发展提供了一些技术上的或者是经验上的这种支撑。对同时,也让法国在欧盟里面重新夺回了主动权对,也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对,所以它其实是一个法国的航空工业的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对,今天我们聊了米拉是4000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技术理想和现实抉择的一个故事。对,他没有改变世界,但是他改变了法国人对自己航空工业的认知。对也告诉我们,任何的创新其实都要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去权衡对,才能靠近那个看似触手可及,实则充满挑战的梦想。这就是我们这一期播客的全部内容了,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