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硝烟正浓,一则震撼消息炸响国际舆论场。6 月 26 日,俄罗斯边境库尔斯克州,靠近前线的村庄突发惊魂一幕:乌军无人机竟悍然锁定目标,向正在采访的中国记者卢宇光发起攻击,致其头部中弹,血流如注,白发凌乱、纱布缠头的他眼神里透着倔强。卢宇光当时身着印有 “PRESS” 的蓝色背心,正试图记录乌无人机对俄平民的伤害,向世界揭露战争真相,却成了乌军眼中 “该死的靶子”。
这无异于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按《日内瓦公约》,记者本是受国际法庇护的非战斗人员,那件 “PRESS” 背心理应是他的 “护身符”,可此刻却成了夺命 “咒符”。乌军这般行径,分明是对国际法的赤裸裸践踏,丧心病狂至连手无寸铁的记者都不放过,其在战场上的不择手段可见一斑。
俄方反应迅猛且强硬。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第一时间站出来,将这次袭击定性为乌军方的 “蓄意谋杀” 与 “恐怖主义行径”,直指乌方意在 “消灭真相的传播者”,还要求联合国和欧安组织等国际机构介入调查,誓言追查到底。这不单是对记者遭遇的愤怒声讨,更是俄方在舆论战中抢占道义高地的高超操作,逼得乌方陷入尴尬境地,同时向国际社会施压,为其后续行动拉拢支持。
再看乌方,事隔 24 小时后,依旧沉默得像块哑石。这 “失声” 很耐人寻味,或许是面对俄方的强硬指控哑口无言,或许是想靠沉默模糊真相,让舆论热度慢慢散去。但这做法实则是掩耳盗铃,只会让外界对其行径产生更多猜疑。
中国的回应克制又专业。6 月 27 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表达了对卢宇光的关切,呼吁推动局势缓和,还强调中方 “保留追责的权利”。这番话简洁有力,既是对本国公民的坚实守护,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客观公正,不盲目站队,但又绝不放弃原则立场,为后续可能的外交行动留足了空间。
西方主流媒体呢?事发现场竟无一家西方媒体身影,事后也大多选择性沉默,要么轻描淡写带过。这态度让人不禁遐想:要是受伤的是美国或英国记者,西方媒体与政客们还能这般 “冷静客观”?恐怕早已群情激奋、铺天盖地声讨了。这种双重标准,狠狠地把西方在舆论场上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所谓的 “新闻自由”“人权至上”,在自身利益面前瞬间崩塌,只愿为本国及盟友撑腰,对他国的合法权益却视若无睹。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次袭击或许是基辅政权的险棋。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急需西方持续输血的背景下,袭击友好中立国家的记者,既能恐吓那些试图客观报道俄方情况的媒体,掌控舆论走向,又能给西方看一场 “拼命戏码”,以博得更多援助。在美援加码、北约军费不断增加的国际局势下,乌方动机复杂,但无疑是在危险边缘试探,让俄乌冲突更复杂、更危险。
真相仍在迷雾中徘徊,国际组织的调查呼吁,怕又会在无休止的政治扯皮中被淹没。卢宇光那句 “我还要回去”,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乌军的弹片能伤及他的身体,却无法阻挡他记录真相、传递真相的脚步,更无法撼动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本质的探寻。
这起乌军无人机袭击中国记者事件,是俄乌冲突里的小插曲,却映射出国际政治的残酷与复杂。各方利益博弈、舆论拉锯战,在这场冲突中演得酣畅淋漓。而卢宇光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在没有硝烟却暗流涌动的战争里,真相常被掩盖,正义实现之路布满荆棘,但唯有坚守真相、坚持正义,才能为和平带来曙光,让国际秩序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