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日本,一则数据让全球都吃了一惊——厚生省公布的2024年新生婴儿数只有68.6万,总和生育率1.15,创下历史新低。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日本政府原本以为出生人口跌破70万会在2039年,结果提前了15年。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危机”从“将来的事”变成“现在的事”,当“少子老龄化”从课本里的词变成身边的真实情况,我们该怎么看这个“提前变老”的日本?
日本的生育率下降早有苗头。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开始担心人口问题了,1991年经济和房价泡沫破了之后,人口还涨了十年,直到2001年达到峰值。但从那以后,出生率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再也没爬上来。2005年,日本出现了“死亡交叉”——出生的人比死的人少,到现在都快20年了。现在,日本每四个里就有一个老人,老龄人口占比高达27%,这日子过得能不慌吗?
可催生有什么用呢?日本政府不是没努力过。1994年就推出“天使计划”,给育儿津贴、建幼儿园,把照顾孩子当成国家大事;2003年又出台《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专门设了“老龄化及少子化担当大臣”,甚至鼓励男人休育儿假、企业缩短工时。可30年过去了,催生的效果几乎没有。年轻人还是不愿意生,理由很简单:养孩子太贵、太麻烦,不如自己过舒服。有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这不是玩笑,是很多日本年轻人的心里话。
更关键的是,社会变了,生育不再是“必须做的事”。随着女性解放、读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女人走出家门去上班,日本女性就业率都超过70%了,她们不想再做“生育工具”。加上“一人经济”越来越火,“一人食”餐厅、“一人住”公寓到处都是,连结婚都变成了麻烦事——统计显示,32.7%的日本人一辈子不结婚,50岁的男人里有28.3%没结婚,女人也有17.8%。婚内无性的比例更高,达到40.6%,这样的日子,怎么可能有心思生孩子?
面对这样的现实,日本干脆“躺平”了。2021年,日本内阁说:“既然生育率还要降,那我们就先把国民的生活幸福感提上去。”2024年,民间组织“人口战略会议”给岸田文雄递了份报告,建议把“一亿总活跃社会”改成“8000万人口国家”,未来可能还要降到5000万。也就是说,日本不再拼命留住人口,而是想怎么在人少的情况下过得更好。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开始放宽移民政策。比如从菲律宾、印度招蓝领工人,允许他们带家属过来;还有像大坂直美、八村垒这样的外国运动员,已经成了日本的“新国民”。另外,日本用机器人解决养老问题——虽然经历了“失去的30年”,但日本的生活质量没降,机器人护理、自动驾驶这些技术,让老人能过得有尊严。
有意思的是,低生育率还带来了一些好处。日本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8.1%,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加班变少了,有些地方还推行“周休三日”;终身雇佣制被打破,年轻人跳槽更频繁,职场反而更有活力。有人说这是“少子化的红利”,其实就是日本被迫做的调整——人少了,资源分得更匀,生活反而更好了。
再看看我们中国,情况也没好到哪去。2022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生育率约1.18,和日本差不多;死亡交叉已经出现三年了,2025年出生人口估计也难涨回来。日本的今天,会不会是我们的明天?当“少子老龄化”从日本的“公务员考点”变成全球的共同问题,我们是不是该提前想想办法?
古人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日本的低生育率虽然带来了劳动力不足、老龄化这些问题,但也让他们学会了接受现实,在困境里找到新的路。对于我们来说,与其拼命催生,不如先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比如降低房价、提高育儿福利、让工作和家庭能平衡。当生孩子变成“愿意生”,而不是“被迫生”,才能真正提高生育率。
日本的现状,就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人口问题不是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的问题。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必然,我们该怎么让自己的国家“老得有尊严”?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该想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