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英伟达真的值得一个日本来换吗?
不是开玩笑,7月初那会儿,英伟达的市值一度逼近3.3万亿美元。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4年日本全年GDP预计也就在4.4万亿美元出头。一个卖芯片的公司,竟然和一个老牌工业强国的全年经济产出打起了平手。
你要真觉得这是资本对科技的礼赞,那未免天真了点。市值是资本市场的投票结果,不是价值的终极判决。一个国家能造高铁、做医疗、发卫星,还能教育几千万学生养活上亿人口。你说这些加在一起,不如一个GPU工厂?那就只能说,美股这场游戏已经不按常理出了。
我查了下美股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除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清一色都是科技公司。什么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特斯拉……前十市值加起来,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了。
不是它们没实力,而是它们背后的资本游戏,比技术还高明。
这一波科技估值高潮,很多人以为是AI的胜利,其实从资金流的角度看,更像是一次有组织、有周期的迁移。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诡异的同步?
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21年起开始下滑,到2024年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仅2023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房企融资断流、地方土地收入锐减,全社会财富池子整体缩水。
那这笔钱去哪了?
不会凭空蒸发。资本逐利,它要么沉寂,要么流动。而这一轮,正是美国科技股在涨,尤其是AI和芯片相关企业。这很难不让人想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一场。
当年日本房市崩盘,1991年土地价格暴跌超过20%。日本家庭财富蒸发数百万亿日元,大量资金在泡沫破裂中被迫出走。而那时的美国,正是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起飞的时期。
泡沫哪里来?
有一个细节值得回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泰国、印尼大量资本外逃,而资金最终的落脚地,还是美股科技板块。
这一次呢?
2023年中国社融同比下滑,居民购房贷款余额下降近10%,广义流动性持续外溢。而这一年,英伟达全年涨幅超过240%,市值从3700亿美元暴涨到近1.8万亿美元。不到一年,翻了近五倍。
这不只是市场情绪的问题,而是全球资金结构的一次轮换。更准确说,是美国策略的一部分。
特朗普当总统的时候,有个顾问叫班农,说过一句话:要让整个信息空间充满屎。他的意思是,在舆论战场上制造足够多的噪音,让敌人找不到主攻点。
我怀疑,美股科技股也是这样的一种信息烟幕。
当全世界都在盯着英伟达市值的数字,媒体争相报道AI如何重塑世界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真正收缩,反而在各种量化宽松边缘试探。
2023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7万亿美元,占GDP的6.3%。而债务总额突破3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再看中国,同一年财政赤字大概是3.8万亿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约为0.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大概3%。谁更宽松,一眼就能看出来。
美国懂得制造吸金叙事。
AI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标的。而标的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能赚钱,而在于它能不能让全球的钱相信它能赚钱。
英伟达只是最新一个载体。
2000年是思科,2010年是苹果,2020年是特斯拉和比特币。现在轮到了AI。这些东西不一定是泡沫,但一定是通道,是一个用来承接全球资金预期的漏斗。
这事我看得特别清楚,是因为几年前我也买过美股科技股。那时候炒得是FAANG五巨头,现在已经变成了MANTA(微软、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苹果)。资本连名字都换得快,你能指望它真相信这些公司能改变世界?
那我问你,当一个国家把最聪明的人才、最便宜的资金、最多的政策红利都集中在一小撮企业头上,这到底是创新,还是围猎?
你可能还记得2023年那场科技寒冬,硅谷裁员超过30万人,但美股科技指数照样涨。这说明什么?
说明只要市值在涨,其他都不重要。说明公司价值已经和市值脱钩,成了国家资本策略的一部分。
美国不止在讲科技,它在讲战略。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英伟达这家公司的涨跌,要看它背后的资金涌动路径,要看它和美联储、和财政部、和整个美国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
你说我们能不能复制这种策略?我觉得也不是不行,但至少得先明白一件事:
中国要跟美国打科技战,不能只靠技术,得有自己的叙事股。
不能等美国股市涨了一圈,才开始讲自己的AI故事。也不能一边搞硬科技一边限流科创板。更不能每次一有利好,资金就全部涌入房地产和国债,把科技股干脆当成债券避风港。
国家需要成为六边形战士,这话没错。但不能只是句口号。
你如果再过半年,英伟达市值真超过了德国GDP,那你说,到底是谁在制造世界的叙事权?
还是说,我们连信的权利都交出去了?